與其在家長群里焦慮,不如讓孩子享受純正英式教育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碼
繼續在永銘國際官網閱讀文章
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更方便
2018年胡潤《中國投資移民白皮書》顯示,選擇移民的高凈值人群中,以“教育質量”為目的的占據了83%。近年來,英式教育越來越受到移民的青睞。說起“英式”,通常讓人想到“貴族”,傳統英式教育的確脫胎于貴族社會體系中,但真正的貴族教育,卻不只是“貴”而已。
富與貴不是一回事
在我們的概念中,貴族學校就應該享受貴族般的條件,有貴族樣的生活。而所謂的貴族生活,就是住豪宅、買豪車、打高爾夫,就是揮金如土,就是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實際上,真正的貴族,一定是富于自制力,一定是有強大精神力量的,而這種精神力量需要從小加以培養。可是在大多數人的意識里,富與貴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區別。但事實上這是兩回事兒。
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
貴族精神,首先就意味著這個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獻自己,服務國家。
伊頓公學、Geelong文法學校要實行嚴格和艱苦的軍事化訓練,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律精神。英國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毫無疑問,是貴族,然而在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哈里王子還是被派到阿富汗前線做了一名機槍手。
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貴,也知道前線的危險。但是他們公認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本職,或者說是本分所在,是理所當然的。
二戰時,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到倫敦的貧民窟進行視察,他站在一個東倒西歪的房子門口,對里面一貧如洗的老太太說:“請問我可以進來嗎?”這體現了對底層人的一種尊重,而真正的貴族是懂得尊重別人的。
貴族代表了尊嚴和品行
我國著名報人儲安平在《英國采風錄》中說過,英國的貴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是因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英國的老百姓普遍認為,貴族精神代表了一種尊嚴,一種高超的品行。
中國春秋時期的戰爭和西方中世紀的戰爭相似,都是貴族之戰。戰場上是對手,下了戰場仍然還是朋友。所以那個時候的好多戰爭,在今天看來就有點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
英國愛德華三世兩個兒子的后代都對英國王位感興趣,于是兩個家族間發起了一場內戰。戰爭的結局竟然是不打不成交,兩大家族后來打出了感情,互通了婚姻。聯姻之后,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宣告合并,開創了都鐸王朝。
競爭更要有風度
貴族,寧可承擔養虎為患的后果也不愿意喪失自己的風度。
在歐洲的政治中,有一個特殊傳統,就是一個國王,即使是被從王位上推翻下來,也會受到必要的禮遇,這也是騎士精神的一種體現。
1688年,威廉三世攻打他的岳父詹姆斯二世。但他覺得這個王位應該是屬于自己的,所以從詹姆斯二世手中奪取了英國王位,把自己的岳父給俘虜了。他把自己的岳父關在靠近海邊的一座城堡里,同時在城堡靠海那一側給他留了一條小船。詹姆斯二世心領神會,就坐著這條小船逃到了歐洲。
另外,航海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當一艘船遇到危險要沉沒的時候,船長肯定是最后一個離開的,或有的船長干脆選擇和船一起沉沒,這就是從貴族精神延續下來的一種承擔精神。
貴族精神的實質
貴族精神跟物質條件,有的時候可以說沒有什么關系。就像當年張愛玲所說的,舊上海公寓里的那個電梯工,一定要衣冠楚楚,領帶打得整整齊齊,才肯出來給顧客開電梯,這也體現了一種貴族風度。
還比如許紀霖教授所說的,有一個下崗的三輪車夫,靠自己蹬三輪車的微薄收入,養活了幾十個孤兒,一個一個送他們去上學,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人具有一定的貴族精神。
所以說,貴族精神說離我們遠也遠,說離我們近也很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精神貴族。
“貴族精神”包括高貴的氣質、寬厚的愛心、悲憫的情懷、清潔的精神、承擔的勇氣,以及堅韌的生命力、人格的尊嚴、人性的良知、不媚、不嬌、不乞、不憐,始終恪守“美德和榮譽高于一切”的原則。
享受純正英式教育,不一定要去英國
英國自從脫歐后,移民的門檻變得更高了。但要讓孩子享受純正英式教育,其實有更為便捷的道路在眼前 —— 英聯邦國家中,馬耳他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它隸屬英聯邦,也是整個歐洲除英國、愛爾蘭之外的唯一一個英語系國家,是世界上第七大英語國。官方語言為英語,實行的也是英式法律及教育模式。
馬耳他被歐盟譽為“高品質歐洲學習區”,全球教育品質排名第18位。其依區域劃分了11個校區委員會,依據區域人口密度,每個校區委員會管轄3-5所學校,教育資源非常豐富,人均比例是7:1(世界領先)。
此外,馬耳他的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并舉,全國共有學校340所,老師大都畢業于牛津,劍橋,哈佛等名校。公立學校從小學至大學均由政府資助,提供免費教育。通過馬耳他國債居留計劃獲得永居的孩子,就讀任何一所公立學校都是免費的。
現在你想要為你的孩子未來做些改變,就立刻聯系我們制定專屬方案,快速移民馬耳他,享受純正英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