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財力的國際學校之路,移民可以解除焦慮嗎?
發布時間:2020-08-10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碼
繼續在永銘國際官網閱讀文章
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更方便
熱播劇《三十而已》,家中小有資產的顧佳,為了孩子的教育負重前行。回歸現實,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無數“顧佳”媽媽們也在頂著壓力,為孩子的未來殫精竭慮。
以下部分內容來自騰訊新聞對北京順義國際學校家長們的采訪。
現實中的負重前行
全球資訊的發達,讓更多信息擺上臺面。歐美國家的教育理念獲得了無數家長的認同。
為了獲得更合適的教育,無數“顧佳”媽媽們放棄了公立學校的高考途徑,選擇讓孩子在私立和國際學校就讀,從一開始就為申請國外的大學做準備。
為了能讓孩子拿到國外知名高校的入場券,她們有的放棄高薪工作,全職“陪學陪練”;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就開始調研和擇校。
雖然有人認為自己追求國際教育的本質與“顧佳”有所差異:“在雙語或者國際學校讀書的孩子只是走了一條與國內高考不同的道路,是教育理念的差異。就像森林的生態系統,這里面既有大樹、灌木,也有低矮的草叢和青苔,各個生態都有自己的活法,都在自己既定的軌道上運行”。
但國際學校帶來的圈層焦慮,卻真實地影響著每一位家長。
“進了國際學校才發現,起點比自己高的卻遠比你努力。我家娃周圍的學生家長身價幾億的不在少數,但他們周末照樣會去海淀黃莊補習語文或奧數。”一位媽媽說。
還有人后悔把孩子送進了國際學校:“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孩子的特長我都有些力不從心”。即使在外人眼里,英語流利、圍棋已經達到專業級別的兒子已經足夠優秀,但在她眼里,兒子要“補的課”還很多。
“他的那些同學,周末不是在馬術、冰球等訓練場就是在去各種比賽的路上,有些同學還會在暑假去非洲做社工,參與保護非洲野生動物,參加各種我叫不上名的夏令營或冬令營,對比自己的情況,感覺自己為兒子規劃的太少了。”
“真的上了私立雙語學校后才能真切的感受到,這里的競爭遠比公立學校大的多。”
在公立學校,走傳統高考這條路,學習成績是主要的考核標準,但在國際學校,除了學習成績外,還需要評測個體綜合素質。
在個人綜合素質方面,申請的學生需要向所申請的大學證明自己具有清晰的職業目標與規劃、有團隊協作能力、具有社區服務的經歷,對社會有使命感等多元化的綜合素質。
在這種考核體系下,培養一兩項“拿的出手”的興趣愛好,就成了在私立學校讀書的孩子的必選項。
為了這些必選項,這些孩子們有的在學冰球課,有的在學馬術,有的圍棋已經達到專業級別,還有的已經參加過職業級的游泳比賽。
他們參加這些活動的目標非常明確,“沒去過多倫多觀看職業冰球比賽,都不好意思對外宣稱自己的孩子在學冰球。因為在寫申請時,你不能只寫擅長冰球,僅擅長并不能加分,只有在職業比賽中拿到獎項才有加分的可能。”
為了能讓孩子將來能申請到國外有名氣的學校,家長們認為必須有責任將孩子的申請簡歷塞滿。
雖然也有家長覺得“沒必要太過焦慮”,將孩子送進私立學校讀書,是為了發現孩子在學習之外更多的可能性和優勢,至于以后是否會去國外讀書,并不在考慮和計劃的范圍內。但她的日程同樣被孩子的各種興趣班排滿。不管是為了申請國外大學加分,還是鍛煉身體。花費昂貴的運動,同樣是拓展孩子和自己的社交圈的一種手段。
財力比拼并不是全部
走國際教育這條路,能不能走到終點,很大程度上,要看家長能否做得起這個后盾。
這些國際學校家長群中,有公司經營困難支付不起國際學校每年幾十萬的學費以及其他各類費用而讓孩子轉讀公立小學的;有雖然家庭年收入過百萬,但每年孩子的學費及興趣班的花費也有50多萬,刨去這些教育開支,感覺自己就是 “窮人”的;也有雖然一年學費20多萬,為了節省送孩子上學的時間,將房子換到學校周圍的某別墅區的。
無一不顯示出,就讀國際學校家長經濟狀況的冰山一角。
除普遍在12萬-30萬之間的學費、校服費午餐費等3萬左右的雜費,培養興趣愛好及出國參加職業比賽等各種隱性費用才是無底洞。
“僅冰球這一個項目,包括場地費、教練等各種費用在內,一年花在冰球運動上的花費不會低于20萬元。”一位媽媽說。
走私立或國際學校這條路的家庭都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年收入過百萬是最起碼的要求。
除此之外,還有時間的損耗和全天候的陪伴。孩子參加活動時需要家長的在場。這意味著家里要有一位家長放棄自己的工作,全職帶娃。
但讓國際學校家長們焦慮的不止于此。
今年3月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和康奈爾大學等八所常春藤盟校公布招生決定。
8所學校只發放了131張offer給到中國籍學生。其中、哈佛大學6張、 普林斯頓大學6張 、耶魯大學8張、哥倫比亞大學9張、賓夕法尼亞大學61張、達特茅斯學院7張、布朗大學6張、康奈爾28張。
生源分布上看,海外高中的中籍學生占比較多;國內高中里,北京及上海公立學校國際部被錄取的學生占多數。
家長們已經不敢想常青藤學校的錄取,能進TOP100的學校就很知足。部分家長發現海外高中里的中籍學生被國外知名大學錄取的概率更高,發現移民更是教育的捷徑。
那些萌生移民念頭的家長們,有的專門前往加拿大考察,發現當地華人的生活起居跟國內相差無兩,華人區都在講中文,大家習慣用微信溝通,用微信和支付寶付款,融入完全沒壓力。唯一糾結的是,在孩子讀書期間自己需要離開熟悉的環境。有的已經義無反顧辦好了移民身份,在海外當起了陪讀媽媽。
隨著國外華人數量的增長,移民海外生活融入變得簡單。英美澳加等傳統移民大國,教育質量和生活水平往往吸引求學的學生留下發展;歐洲多國獨特的文化也使得很多人停下來享受生活。國際教育對接國外名校,國際身份更是提高孩子國外名校錄取率,為孩子鋪就人生坦途的捷徑。